银并不与砒霜反应,为什么古代皇帝吃饭,还

自古以来,民间一直有着银器可以验出食物中是否有毒的说法,在封建社会里,达官显贵们用膳时犹爱使用银筷,毕竟对于人来说吃饭是头等大事,吃饭的安全问题更是首要问题。达官贵人尚且如此,那么皇帝自不必说。

古代皇帝对于吃饭安全问题防范之严密,可谓是闻所未闻,首先是吃饭的地方不固定,皇帝想在哪吃就在哪吃,据说乾隆皇帝就在两天内换了三个吃饭的地,不固定吃饭的地方可以防止刺客预先埋伏,解决一大隐患。

其次,为皇帝做饭炒菜的人都被登记在册,每一个灶、每一材料、每一步骤全部由专人监视,做饭从头到尾这一套流程,监视的人可能比做菜的人还要多。并且每一道菜都要准备两份,一份给皇帝吃,一份用来做检查,这是从源头解决隐患。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验毒,古人所用毒药很简单,一般都是用砒霜,所以试毒的方式就是用银器,皇帝用膳的菜肴里常插有银牌,即便不用银牌,那么盛菜的器皿也得是银器,就是以防有人下毒。

但是银究竟能否验毒呢?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来证明,古人所指的毒物砒霜,也即三氧化二砷,有趣的是,我们无论是从化学反应方面还是从具体的化学实验来看,性质相当稳定的金属银,在一般条件下并不与砒霜起反应,也就是并没有古人所讲的银遇剧毒的砒霜会变黑的现象产生,难道古人验毒之说是以讹传讹,是假的吗?

其实并不是,主要问题出在砒霜的纯度上,砒霜是由元素砷氧化而来,而砷是从各种含砷的矿中提制,其中砷黄铁矿是提制砷的主要矿石(含砷约46%),但它常与其他多种硫砷化物和硫化物共生,其中还可能伴有自然硫,而硫却可能使银变色。

古人制取砒霜的技术差,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古人所用砒霜里可能会伴有少量硫化物和硫,非金属元素硫有四种同素异形体,能直接与卤素(除碘外)和大多数金属起反应,银表面发黑是由于银与硫生成黑色难溶的硫化银。

由于硫的“检举”,才使砒霜“暴露”。所以从这点看银器确实可以起到试毒作用。还有我们在武侠小说或电视剧经常听到的剧毒“鹤顶红”,往往被描述成见血封喉,中之必死,威力十分巨大,很多人听名字以为鹤顶红就是是丹顶鹤头上的“丹顶”所制成的。

其实这是错误的,我们现在分析验证鹤顶红的成分后发现,让无数人闻风丧胆的“鹤顶红”其实主要成分就是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这也难怪,毕竟古人的科学技术落后,也不太可能提取更多的毒药,所以砒霜是最为常用的。

而从现代生物化学的角度来看,能够危害生物生理机能的毒物,不下于数千种(包括天然和人工的)。一般人较熟悉的一些剧毒物有砒霜、氰化物、农药、蛇毒等,绝大部分毒物都是不与银直接发生化学反应的,所以在今天用银器防毒是不适用的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96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