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子是什么样的扔在地上你不一定认得,

阿蛮文化第32期

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们向往钱财与地位,但一定要通过正当的方式来获取,不义之财只会招致灾祸。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货币的种类有很多。货币还未出现时,人们的交易方式为以物易物。到了夏朝,人们开始将海贝作为货币。到了西周,海贝已成为了主要的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铸造了不同造型的钱币,例如齐国刀币、赵国的布币(铲币)、秦国的环币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货币也得到了统一,秦国的货币分为两种,上币(黄金)与下币(铜制成的秦半两)。到了汉朝,则开始使用五铢钱。隋唐沿用了五铢钱的形式,只是在图案上做了修改。宋朝时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到了元明清时期,银子、银票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在现在的古玩市场上,铜板常见,但银子却很少见,那么古代的银子究竟长什么样呢?

在小说中,经常会描写这样一个场景,威风凛凛的大侠或是吊儿郎当的纨绔子弟来到酒馆吃饭,人精店小二便会上前来询问:“客官,想吃点什么?”,大侠与纨绔子弟却从不看菜单,只是潇洒地丢下一锭沉甸甸的银子,让店小二只管将店里最好的酒菜全部呈上,一副“爷有的是钱“的做派。

这时,店小二就会连忙拿起银子,用牙齿要咬一下,测试银子的真假,然后回句“得了,爷,这就给您安排”,屁颠屁颠地跑去厨房安排。所以,古代的银子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光滑,而是布满牙印,颜色也因为氧化变得黑不拉几的,扔在地上都认不出。

那么一两银子在古代可以做些什么?在古代因为开采技术的地下,所以银子的产量并不高,其价值也就变高了。在繁华的唐朝,你可以用一两银子买上20石米,一石米大约重59公斤,也就是说用一两银子可以买到斤左右的大米;到了宋朝,一两银子等于文钱,一个烧饼只要2文钱,一两银子可以买个烧饼。到了清朝末期,二十文钱就可买到一斤猪肉,拥有一两银子,你就可以买到五十斤猪肉了。

其实,在古代,民间最主要的货币还是铜钱,因为一个低级官员的俸禄也只不过一年七八两银子。因为要面对苛捐杂税,所以老百姓很难能挣到多少钱,忙碌一生都未必能挣下一两白银,他们之多也只能见到些碎银子而已。碎银子的个头想必大家都在电视剧里见过吧,如石子一般形状不一,个头也不大,颜色也并不好看。

现在,家长们常会对我们说钱是最脏的东西,因为它作为流通手段,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手了,也不知道沾染了多少细菌,所以摸完钱后,吃东西前,我们便会被要求一定要洗手。银子也是如此,甚至比纸币还脏,因为我们现在只要通过肉眼或者触感,就能判断出钱币的真假,而他们还要通过牙齿去辨别。

相比较古代把银子作为流通货币,我们现在确实方便了很多,不过古代银子黑秋秋的满是牙印,扔到地上都不一定能认出来,要是银子掉了怎么办,能找到吗?

主编:佑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34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