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年—年)在万历十二年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官至兵部尚书、蓟辽督师,是明朝北方防线的最高指挥官,一生战绩无数,是明朝末年抵御辽金的坚固城墙,卒于崇祯三年(年),享年46岁。袁崇焕袁崇焕是读书人出生,在万历四十七年(年)考中了进士,当上了一方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此时北方战事不断,为了更好的报效大明,满腔热血的袁崇焕辞去官职,自荐到了当时的抗战前线辽东地区当官。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袁崇焕的领军才能不久就被当时的主帅孙承宗发觉,深得孙承宗的器重。孙承宗画像此时阉党横行,霍乱朝政,不久一品大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帝师孙承宗就被罢免了官职回家赋闲,北方防线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内忧外患全部都集中到了一起。为了把持军队的领导权,魏忠贤给每个军队都派出了监军,监督军队将领的一言一行,军中将领稍有不慎就是革职查办,人头落地的下场。大家都知道上学要背书包,上班要带脑袋。这句话的道理多年前就能进士及第的袁崇焕大督师自然深谙其中三味,和阉党对着干的老大那么硬的背景都倒台了,如果不是关系深厚很可能连命都要丢掉。而如果连命都没有了,空有满腔报国热血有何用呢?满腹经纶无地施展,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力回天,唯有保留有用之身,才能更好的报效国家,所以就有了百般讨好监军太监的事情发生。等到宁远之战结束,魏忠贤的党派升官发财遍布者众,而袁崇焕只得到了二十两白银的赏赐和官升一级的嘉奖,(20两白银按照现在的银价差不多元)由此可见他并不是真的投靠了阉党。手握兵权的袁崇焕已经是北方防线的最高指挥官了,手底下大大小小的军官士兵十几万人,加上仆兵杂役,牲口,每天的吃穿用度和装备维护保养都是一笔天文数字,还有就是士兵们的俸禄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些问题都逼迫着袁崇焕不得不和当权的魏忠贤搞好关系,要不然吃不饱肚子发不起俸禄士兵哗变不用敌人来打自己就玩儿完了。魏忠贤于是袁崇焕为了维持和权臣的关系,双管齐下,一面主动上书朝廷说:厂臣魏忠贤功在社稷,海内之共见共闻,业已铭刻金石,无容职赘,至其身任辽事,誓死恢复,枭灭逆虏,任用刘应乾、陶文、纪用等,而关内外御敌之伏甲军器马匹悬帘等项,俱以家资置办,日逐解来,又助军需。臣方一意巡缉,严警诸营将吏,不敢贪懦营私,不敢馈遗隐串,改虚为实,化贾为真,易怯为勇,以有今日。浞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一面又私下给魏忠贤写信表示想在辽东宁远城为魏忠贤立生祠。宁远之战不得不佩服进士深厚的文字功底,这篇文章极力吹捧魏忠贤的功绩,还是当时的辽东最高将领发出来的,这马屁拍得魏忠贤身心俱爽。魏忠贤本身对后金的崛起也是抱着警惕的态度的,如果没有一个稳固的大后方,他就算权倾朝野能享受的日子也不多了,不管袁崇焕是真心还是假意,至少表面上双方关系缓和了下来,各取所需。在魏忠贤当权期间,军队的物资供应和俸禄发放从未有拖欠,这也是关宁铁骑能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最主要的原因,是铁山大捷、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取得成功的后盾基础。假设袁承焕不向魏忠贤主动靠拢,上书朝廷表魏忠贤的功劳和私下给他立生祠,很可能袁崇焕活不过三集就会被撤下来,君不见刚正不阿的东林党人还是不倒台的倒台,被杀的被杀么?也不要谈什么守卫边疆报效朝廷了。运气好也许能留下一条性命,运气不好被抄家灭族也是魏忠贤一句话的事情。古人经常说的大智若愚真的很有道理,让我不得不佩服袁崇焕的为人处世之道,拿得起架子,放得下身段。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有过投靠阉党的经历让疑心病很重的崇祯皇帝对他猜忌不断。这个宁愿天下人负他,也不愿意负天下人的真汉子最终还是没能挽救大明王朝的江山,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死在了他日夜不停奔袭千里勤王的北京城,死在了他八个半月前浴血奋战三个昼夜拼死守护的百姓手中,被凌迟了多刀,一边被割肉一边看着自己的肉被身边的百姓争相抢食,只剩下一颗死不瞑目的头颅和遍布血痕的骨架。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袁崇焕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