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银两在影视剧作品中频繁出现,我们常常看到古人在路边摊上,吃碗面条或者包子,一般只需要使用几个铜板就够了。
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人好奇了,既然几个铜板就能吃一顿饭,那么古代的这些货币是如何换算的?
在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的多少钱?可以买到多少东西呢?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感受下古代货币的价值。
01银子和银两的区别
首先我们要知道,银子和银两其实不是统一的概念。银子是官方制作的法定货币,市面的公认流通手段,而银子作为有价值的金属,具有价值尺度和贮藏保值作用,但它只是制作银两的主要材料,所以不是所有的银子都可以称得上是货币。
只有通过官方锻造,纯度,重量等规制统一的法定形式的银子才可以称之为货币。在古代由于朝代,地方货币规定的不同,银子的品种,重量,形状,纯度会有所不同。到了康熙年间,银子的制作规定趋于统一,纯度达到了93%。
而其他的普通银子只是作为贵金属的存在进行价值交换的功能而已,这也就是碎银的来历。说白了,虽然历代交易中货币是主要的交换形式,有的时候不排除会使用接近货品价值的商品进行交换。所以古代的交易未必全币都是由货币作为交换中介。
现代社会货币考虑到了诸多价格影响因素因素各大因素,所以有了汇率制,在古代也是一样,尽管货币有一定的计量单位和换算方法,但是具体的数值会根据供需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动略有浮动。
古代的流通货币有金元宝,官银,铜板等,每个朝代的换算略有差异,但是自唐宋之后则是比较稳定的。
那个时候的货币和重量计量沿用了宋制,计算范围和体制比较规范。而铜板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法定统一货币。
按照古代的规制,文等于1吊钱,也就是俗称的贯。而根据每个朝代的汇率浮动,一两可以更换到文钱不等。
而古代的一两黄金则可以更换八到十两不等的白银。有了这个价值参考,我们就可以对古代的货币价值进行一个大致的推算。
在古代,铜板,也就是一文已经是最基础的货币单位。
那么一文钱在古代可以购买到哪些东西呢,按照清朝的部分史料和近代的相关记载记载,一文钱就可以买到四小碗家用的调味料。
而在每个朝代中,一文钱普遍可以购买到半斤米,就是食量再大的人,起码也足够吃上两顿了。
按照以上的物品价值来换算当时的货币价格,现如今大米价格平均从2-5元不等,保守估计,一两银子约等于现在的一千到五千元不等,所以,古代的一两银子,足够养气一大家子人。
由此可见,古代的一两白银就算是大面额官方贵金属货币了。按照当时以农耕为主的生产力水平和自给自足的居民水平,普通人家人均月收入别说1两,1吊钱都可能都可能达不到。
在清朝时期,普通老百姓家甚至有人一生至死都没见过银两。有名的戏剧曲目《十五贯》,就讲述了市井小民娄阿鼠,为了十五贯钱谋财害命的故事。
这里的十五贯钱也就相当于白银15两,搁在普通人家里,这十五贯钱确实是非常大的一笔财产,会为此杀人灭口也就不足为奇。
银子是公认的主要流通货币和价值交换品,但是因为银锭价值过高,普通人极少会用到,试想,普通人拿着一两银子买点日常用品,档口老板零钱未必找的起,就算找出来了携带也是一件非常不方便的事情。
但是如果到比较大型的交易,价值介于一两银子和几百文钱之间的交易怎么办呢?碎银就此应运而生。
02碎银存在的意义
古代的官银不像现在的货币受到保护不可以随便损坏,碎银其实就是人们为了方便使用,由官银解体成的无数小银块(商铺的老板会自备剪子之类的工具方便银两剪碎使用,然后进行称重计量)。
又或者是银金属锻造时候做出来的不成形的细碎银块,虽然同为银质,但是由于大小,成色,纯度含量,重量等质量属性的不同,价格也会在不同程度大打折扣。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某个大酒楼的店小二在拿到一小块碎银或者银两的时候会开心地咬一下检验真假,这也就是原因所在。
但是作为小费,动辄使用银两,这样的事情并不靠谱。所以,不要再被电视剧里的的剧情傻傻误导,那些买点日常用品动辄使用银两,小户人家离家远行身携几百两巨款的故事并不符合现实。
碎银的价值确认相对繁琐,使用的时候需要称重,看成色,验纯度,甚至受到市场买卖需求和谈判力影响,价值的统一并不规范,但是一旦属性确认为合格品,那价格就大大超出普通的铜钱。
碎银的使用范围也比较广泛,一般会使用在没有既定价格的消费或者交换场所,比如赌场,妓院,高档轻奢饭馆等。
平常人家一般自给自足,日常消费中几乎不会使用到碎银子。但是对于需要远行又不方便加重行囊的出游之人碎银确是很好的货币单位选择。
同样的钱袋子,平常消费只需要携带铜板即可,而出门远行同样的体积可以携带更高价值的货币。
03后记
钱币的发展形式根据时代需求不断变更,从原始人类的贝壳到封建时代的重金属,再由纸质印钞过渡到如今的电子信用货币,尽管经历不同形式的更迭变更,始终遵从着一定的经济规律。
根据现代经济学原理,价格等于价值规律,所谓的换算单位不过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就像在物质匮乏,供不应求的年代猪肉的价格和如今供需平衡的猪肉价格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对于古代货币的购买力和换算我们还是需要保持谨慎的参考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