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失误牢记答题规则和答题规范
(一)满分答题规则
1.化学实验
(1)装置选择与顺序连接
①装置的选择要考虑是制取装置、除杂装置还是收集装置。
如气体的收集既要考虑发生装置、除杂装置、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等。
②仪器的连接应符合实验及仪器使用的要求
如安装仪器时要先下后上,先左后右,先塞后定。
③加入试剂时应先固后液;实验开始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药品,后点酒精灯;实验结束导管移除时应先将导管撤掉,然后停止加热。
(2)实验仪器与装置作用
仪器的作用要回答最终作用,描述语言要准确完整。
如:①冷凝装置的作用
a.冷却反应装置,以减少原料的挥发或分解;b.冷凝使产品液化以便收集;c.冷凝以防产品挥发。
②恒压漏斗的作用
恒压漏斗保证烧瓶中的压强与分液漏斗中的压强相等(平衡气压),使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能顺利滴下。
(3)实验基本操作
如沉淀完全、洗涤沉淀、检验沉淀是否洗净的答题原则:
①将反应混合液静置,在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沉淀剂××,若不再产生沉淀,则××离子已经沉淀完全,若产生沉淀,则××离子未完全沉淀。
②向过滤器中加蒸馏水至没过沉淀,待水自然流下后,重复操作2~3次。
③以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制得Fe(OH)3沉淀后过滤为例: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加入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沉淀未洗涤干净,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沉淀已经洗涤干净。
(4)实验现象的描述
①高考中实验现象描述题的4个具体
具体到装置;具体到操作;具体到现象;具体到结论。
②不同状态下实验现象表述的3个“规范”
a.溶液中→颜色由……变成……,液面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面差),溶液变浑浊,生成(产生)……色沉淀,溶液发生倒吸,产生大气气泡(或有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有液体溢出等。
b.固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逐渐溶解,体积逐渐变小(变细或变粗),颜色由……色变成……色等。
c.气体→生成……色(味)气体,气体由……色变成……色,先变……后……(加深、变浅、褪色)等。
③实验现象表述的“三个注意”
a.现象描述要全面: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
b.现象描述要准确:如A试管中……、B处有……。
c.现象、结论格式正确:按“现象+结论”格式描述,忌现象结论不分、由结论推现象、指出具体生成物的名称。
2.工艺流程
(1)原料预处理
要明确研磨、粉碎、雾化、灼烧、浸取、酸浸、碱溶、水浸的目的和操作。如浸取向固体中加入适当溶剂或溶液,使其中可溶性的物质溶解,包括水浸取、酸溶、碱溶、醇溶等。
(2)反应条件的控制
①调pH
a.目的:使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形成氢氧化物完全沉淀下来而除去。
b.需要的物质:含主要阳离子的难溶性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或碳酸盐,即能与H+反应,使pH增大的物质如MgO、Mg(OH)2等。
c.原理:加入的物质能与溶液中的H+反应,降低了H+的浓度,增大pH。
d.pH控制的范围:大于除去离子的完全沉淀值,小于主要离子的开始沉淀的pH。
e.控制pH的目的:防止××离子水解;防止××离子沉淀;确保××离子完全沉淀;防止××物质溶解等。
控制某反应的pH值使某些金属离子以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调节pH所用试剂为主要元素对应的氧化物、碳酸盐、碱,以避免引入新的杂质;pH分离时的范围确定、范围过小的后果〈导致某离子沉淀不完全〉或过大的后果〈导致主要离子开始沉淀〉)。
②温度控制
a.加热
加快反应速率或溶解速率;
促进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一般是有利于生成物生成的方向)移动
除杂,除去热不稳定的杂质,如NaHCO3、Ca(HCO3)2、KMnO4、I2、NH4Cl等物质;
使沸点相对较低的原料气化或升华。
b.降温
防止某物质在高温时会溶解(或分解);
使化学平衡向着题目要求的方向移动(放热方向);
使某个沸点较高的产物液化,使其与其他物质分离;
降低晶体的溶解度,减少损失。
c.控温:(用水浴或油浴控温)(用水浴带温度计便于控温且受热均匀)
防止某种物质温度过高时会分解或挥发;
为了使某物质达到沸点挥发出来;
使催化剂的活性达到最好;
防止副反应的发生。
d.降温或减压可以减少能源成本,降低对设备的要求,达到绿色化学的要求。
e.温度在一定范围的原因:
温度过低反应速率过慢,溶解度低;
温度过高,物质(H2O2,浓硝酸、NH4HCO3等)分解或物质会挥发(如浓硝酸、浓盐酸)或物质(如Na2SO3等)氧化或促进物质(如AlCl3等)水解。
f.煮沸:促进水解,聚沉后利于过滤分离;除去溶解在溶液中的气体,如氧气。
温度不高于××℃的原因 适当加快反应速率,但温度过高会造成(如浓硝酸)挥发//(如H2O2、NH4HCO3)分解//(如Na2SO3)氧化或促进(如AlCl3)水解等,影响产品的生成
温度不低于××℃的原因:加快反应速率或者对于吸热反应而言可是平衡正移,增加产率。
g.控制温度的方法:水浴加热;冷水浴。
(3)循环利用的物质和可回收的物质
a.循环利用目的:节能减排,“绿色化学”,降低成本等。
b.一定不会用于循环的物质:目标产物,杂质
c.可以用于循环的物质:辅助试剂、母液
d.可回收的物质:副产品(非目标产品)
3.化学平衡
(1)叙特点:正反应方向的特点,必须说明正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是增大还是减小。
(2)变条件:升(降)温度、增大(减小)压强、改变浓度、使用催化剂等,必须说明外界条件改变是加强还是减弱。
(3)判方向:平衡向正(逆)方向移动、不移动;必须说明外界条件改变,平衡移动方向。
(4)述结果:各反应物(生成物)的“量”变化
(5)得结论
a.某些物理量发生了什么变化或造成了什么影响。
b.要特别注意语言规范:条件改变引起“平衡”发生移动,要避免“反应向正(或逆)方向移动”的错误说法。
4.化学计算
化学计算题解题步骤和原则
(1)设:所求物质的物质的量
(2)写:写化学方程式、关系式
(3)列:代数式、比例式
(4)解:解出答案
(5)论:并依据答案和题意进行讨论
注意:有单位的要写单位,没有单位的就不写,如“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无单位,而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
(二)满分答题规范
1.填空题或简答题文字用语要准确,不能出现错别字
如:催化剂写成摧化剂;加成反应写成加层反应;玻璃棒写成玻利棒;金刚石写成金钢石;脂肪写成酯肪;mL容量瓶写成ml溶量瓶;羧基写成酸基;官能团写成管能团;酚醛树脂写成酚醛树酯;熔化写成溶化;苯写成笨;饱和写成饱合;坩埚写成坩锅;研钵写成研锅;熔融写成溶融;汽化写成气化;气体逸出写成气体溢出
2.方程式的书写一定要按要求
(1)不配平不给分。
(2)非最小公倍数不给分(电极反应式、热化学方程式除外)。
(3)“△”、“↑”、“↓”、“→”、“”、“电解”、“催化剂”、“高温”、“高压”等均应正确使用。
例如:
①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Fe(OH)3胶体写成:Fe3++3H2OFe(OH)3+3H+
②Na2CO3溶液显碱性的原因写成:CO+H2O===HCO+OH-
③SO2在接触室里被氧化成SO3写成2SO2+O22SO3。
3.有机化学问题的答题规范
(1)结构式:苯环、双键、羧基、醛基等均应按教材要求规范写出:若不规范,则一律扣分,有时甚至定为0分。
(2)反应条件、“===”、“―→”、“”、“↑”、“↓”等错一处或多处扣一半分数。
(3)元素符号的书写一定要规范,经常出现“H”与“N”连写不分的情况。
(4)有机化学式中含有C、H、O、N等多种元素时,要求C和H连写,其他元素可不按顺序,如C2H4ClBr、C2H4BrCl均可。
(5)化学式、实验式、键线式、结构式、结构简式不能混用,氢勿多勿少。
如:①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写成C6H12O6;
②丙三醇的结构简式写成。
(6)官能团、取代基及原子间的连接方式要正确,官能团写在左边时应特别注意。
如:①乙二醛写成CHOCHO
②三硝基甲苯写成
③对苯二酚写成
④甘氨酸写成NH2CH2COOH
(7)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用“―→”连接,注明反应条件,有机物要用结构简式,不要漏写无机小分子。
如:①+Cl2+HCl应写成+Cl2
+HCl
②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应写成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③C2H4+Br2―→C2H4Br2应写成
CH2===CH2+Br2―→。
④CH3CH2OHCH2===CH2↑应写成
CH3CH2OHCH2===CH2↑+H2O。
4.实验操作类规范表述
如:pH试纸使用
取放试纸;采样;现象结论
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操作方法为:将一小块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提醒:因页面显示原因,可能会出现下标反应条件等字符缺失,请在下方下载原版WORD文件阅读。
如需全文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