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对下一代的教育,都厚寄着希望、怀满着热情。当下的教育,则更是疯狂的,不乏像韦博英语事件那样,大批学员为了学习而去网贷消费。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银河补习班》给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银河补习班》上映于年,我把它定义为《当幸福来敲门》的升级版。影片中,从一个父亲的角度和一个儿子的角度,从不同层面辩论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教育、什么是真正的学校教育、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教育。
一个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类的繁衍生息,离不开人类对文化的批判继承
;一个人的进步,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离不开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而自我实现是一个认知不断提升的过程。认知的提升,则离不开良好的教育。
一般而言,最普遍的教育有三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
家庭教育:是否应当将父母所有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影片中,父亲甲是一个著名的设计工程师。在孩子幼儿园期间,父亲甲设计了全市最重要的桥梁,父亲甲并因此成为了亚运会的火炬手。因为工程材料出现质量问题,父亲甲被公诉,前后在监狱待了7年左右。这期间,母亲改嫁,嫁给了父亲乙。三个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看法:
母亲: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考上清华北大。名校,云集着名师。“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而母亲看中的是孩子的师父是谁。影片中,母亲有几句经典的台词“我都是为他好”、“我在外面辛辛苦苦,都是为了孩子”、“成绩那么差,不行的”……“慈母手中线”,母亲为了孩子的成长,白了青丝皱了面。当孩子一直捣乱、学习成绩差时,母亲总想着用尽所有心血让孩子去一所更好地学校。
父亲乙:父亲乙是孩子的继父,有着一种“靠关系走遍天下”的自信。当孩子因学习成绩差而要被开除的时候,父亲乙马上私下带着母亲去找了学校的教导主任。对于孩子升学的事情,父亲乙忙前忙后打电话托关系让孩子进了全市最好的初中。
父亲家:培养孩子的兴趣是最负责的家庭教育。当孩子面临考试压力时、当孩子怀疑父亲乙的人品时,父亲乙总是笑对孩子,叫孩子不要认输。为了带孩子看飞行展,父亲带着孩子逃了半个月的学,并带孩子去看了沿途的风景名胜。孩子厌恶学习、不相信自己的时候,父亲甲以身作则,让孩子感受到不放弃自己的重要性。
三位家长,对家庭教育有着三种观点。当孩子不好好做作业、父亲甲带着孩子四处玩,而孩子的成绩没有改善的时候,父亲甲回答不了母亲的质问;当父亲甲每天为了生活费而努力的时候,父亲乙是完胜的。最终,孩子却选择了父亲甲的引导式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学生成绩和学校升学率是否是王道?影片中,一所全市最好的寄宿制学校,刻画出了当下应试教育的特征:不断上课、不断做题、不断考试,循环往复。重复式教育,是否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是否更有利于孩子逻辑思维的培养?影片中,一篇0分作文,让学校的老师对教育体制进行了思辨。
教导主任认为:学生的成绩重于一切。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的教学模式,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安心学习课本知识、反复做习题训练。对于优秀的毕业生,教导主任都会把学生的照片挂在办公室的墙上,以此认为,自己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年轻的班主任高老师,半只脚从传统教育里塌了出来。高老师很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同时也接受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得知父亲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后,高老师一开始是反对的,之后却慢慢变成支持了。与教导主任不同,高老师更看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
学校的校长,思考着如何为国家培养人才。校长的角度,是最宏观层面的。在对0分作文的重新打分时,校长说,按照打分标准,肯定是0分;但作文发散性思路,却是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所必备的。
每个孩子一生中时间轴最长的教育便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好坏,一定层度上决定了孩子评判未来、评判社会的高度。孟母三迁,终究在学堂旁成就了孟子。因此,老师的授业解惑,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自我教育:形成自己的三观,才是真正的成长。影片中,孩子在小时候总是漫无目的地生活着。叛逆的幼年,面临着母亲。老师、同学和邻里的否定。孩子一度破罐子破摔,认为自己是不行的。经过父亲甲的一次次教诲后,孩子对人生有了信心,并整装待发,最终成为了一名航天员。
人生的三种教育,在这部电影里进行了充分的讲述。至于孰好孰坏,影片不一定给我我们答案。因为每一位观众会有每一位观众的看法。而电影中父亲甲身上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小编认为是每一位教育者该学习的。修身,齐家,治国,方能平天下。普世的大道理,如果我们自己一点都做不到,而以此教育他人,岂不是天下之大稽。
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