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玉叶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柳的意象,

古诗文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字中,“柳”算一个。从一株植物到人文意象,柳树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深耕的痕迹如此之深,文人墨客功不可没。

春有花蝶,秋有酒月。事物实体在文学手法的作用下,其价值不再局限于本身的色香味等特点,而是侧重于其丰富多彩的蕴意与意象。

柳,春天发芽,诗人说“柳色新”。柳条垂荡在水面,问人说它“柳腰照影”。柳絮满天飞,明明是对呼吸系统和环卫工作者非常不友好的事情,可我们的古人从它看到了“春暮”,看到了“离乡之苦”,也看到了“分别之怨”。

于是,读诗词中之“柳”,要首先清楚其意象,才能更能读懂。写诗填词时,更是如此,巧妙地化用事物的意象,更容易让读者体味到“诗外之韵”。这里我们就说是“柳”的意象,和其适用场合。

第一个:“依依不舍”。常用组词:柳依依,杨柳依依,自依依…

宋代寇准寇老西儿的一首

《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春天的烟波江南,在“柳依依”的衬托下,相思之意更甚。

笔者按:在写诗填词时,如果要表达这种情绪,不妨在运用“景语”时,尝试把“柳”炼化其中。

第二个:“思乡”“思人”“相思”,常用组词:柳丝,柳丝长。

思念,是最难以捉摸和描述的东西,不借助于任何物像或人物言行写相思,无异于“空中楼阁”,而“柳丝”绵长的特点,代指“情意绵绵”再合适不过。

温庭筠的一首

《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笔者按:相思柳,若在诗词中用得巧妙,需要多下一番功夫。可以结合其他如“红豆”等对这种感情突出深描。

第三个:“哀怨”。常用组词:宫墙柳,堤岸柳。

宫墙柳突出笔者的“寂寞”“落寞”,多用于写女子这是一种被禁锢的哀思幽怨。

最出名的“宫墙柳”莫过于陆游的

《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堤岸柳,尤其是隋炀帝的运河之岸的柳,有时也是带有特别怨气的代指。

晚唐时期毛文锡的一首

《柳含烟》:隋堤柳,汴河旁,夹岸绿阴千里。龙舟凤舸木兰香,锦帆张。

笔者按:如果你要写民生疾苦,拿它来做“诗眼”,胜过其他文字无数。如果写难以名状的无法自拔的那种相思无寄感,“宫墙柳”,你也来试试?

第四个:“压抑之情”,常用组词“柳丝垂”“柳重”。

如宋代范成大的

《春晚》: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窗下日长多得睡,尊前花老不供诗。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运用笔者按:运用这个意向时,可以结合其他并用,使压抑孤独隐退等情绪从字眼里自然流露。

第五个,“谄媚之意”。常用组词:柳点头,哈腰。

这个意象的诗句不多,但颇有新意。可以取巧试用。比如,一个随意来个对子:

月出花解语,风至柳哈腰。

第六个:“娇俏”“生机”。常用组词:柳丝黄,柳腰袅袅,款款柳腰…

春天有草绿,青山,红花,碧水,唯独还不能缺了“柳芽的一抹鹅黄”。

宋代杨万里的

《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以柳条随风摇摆的景象,化作娉婷婀娜女子的姿态;以柳芽初生的嫩黄色彩,展现春天的生机,寒冬后的生机,绝处逢生,以及借喻笔者失望中突然出现的希望,落魄后的奋起,等等。

第七个:“暮春之忧愁”“青春易逝”,“岁月无情”,常用组词:柳似雪,絮似棉,柳絮纷飞等与柳絮相关的词。

柳絮,离开了母体,可以表达“离乡之苦”。

柳絮,飘飞没有方向,随风而去,“漂泊之感”。

柳絮,轻飘飘的,也于人无用,可以用来“自嘲”。

柳絮,纷飞于春末,春天即将逝去,如同我们的青春,和“光辉岁月”,怎能不惹人感伤呢?

唐代白居易的一首

《柳絮》三月尽是头白日,与春老别更依依。凭莺为向杨花道,绊惹春风莫放归。

笔者按:古诗词中与柳絮相关的不胜枚举。用来表达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如果要用到这个柳絮的意象,可以多用对比手法,体现其中某种特质。

第八个:时间点,泛指某个故事发生的春天。

最早出现在《诗经》里,诗经中有大量的花草树木,用来作为情绪培养的“起兴”,柳树也在其列。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当初我离开的时候,杨柳青青,而今,我归来,依依柳树不在,雪雨交加。年初走,年末回来,即便不知道写作背景,也体味到了离家时的不舍和这期间的思念之苦。

还有一首比较冷门的,宋代辛弃疾的,

《一剪梅》(上阙):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这是对《采薇》中诗句的化用,冬天离家,春天归来,征战之苦,不分时代,从来都是令人悲伤的!

当然了,柳的意象不仅限于这些。在不同季节,不同心境下,写诗填词时,也可以自己揣摩后来用。运用巧妙,诗词也会增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469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