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使用过的枕头类型多种多样,有方枕、玉枕、绣花枕、瓷枕等多种样式,而且古人的枕头高度一般都较高,高枕无忧可以说是古人睡觉时的真实写照。
今日我们就来说一说瓷枕,李清照《醉花阴》曾有过对于瓷枕的记述:“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不禁让人产生疑惑,古人枕着又高又硬的瓷枕,难道不难受吗?究其原因,居然是为了方便女子。
枕头的发展史古人的枕头类型不仅多种多样,其形制也是数不胜数,比现代枕头的花样多。古代枕头的造型主要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椭圆形、银锭形。
还有有人将枕头做成孩子或者卧女样式的人形枕,还有卧龙、卧虎、双狮等兽形枕,甚至还有宫殿、戏台的建筑形枕,在今日仅作睡觉之用的枕头,被古人制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关于枕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期,当时的原始人就懂得以石头和草席捆绑成团,来作为睡觉时的枕头。战国时期,人们所枕之物就已经很讲究了,在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时期的一个楚国墓葬中,就出土了一件竹枕。
但是枕头这一名称,是到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才出现的。据说由于三国时期,战乱频繁,曹操由于经常要带兵打仗,所以总是夜不能寐。要知道一个人的休息质量和他的脾气好坏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人如果经常休息不好,那他的脾气一定很暴躁。曹操作为一个将领,如果脾气暴躁,那遭殃的定然是他身边的人。某一日,曹操实在是太累了,于是他直接抱起身边的一个方形木匣,便睡着了,神奇的是,这一晚他的睡眠质量尤其好。
他的书童见状便将米袋用绸缎包起来,做成了枕头,从此之后,曹操每日都枕着这个米袋入睡,每天都睡得极好,于是便将此物命名为枕头。
在古代还有很多名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枕头上做文章,例如写了《资治通鉴》的北宋文学家司马光,就曾制作警枕来提醒自己发奋读书。他以一个小圆木作枕头,睡觉的时候,只要稍微动一下,头就会从枕上滑下来,可见司马光为了读书也是拼了。除了司马光之外,写了《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为了强身健体制作了药枕,为的就是在睡眠时达到治病的目的。
而且在古时候就有软枕和硬枕之分了,所谓软枕,就是以布和动物皮毛为原材料制成的,硬枕材质多以石、金、银、玉、瓷为主。软枕基本上属于皇家和贵族的专属,普通百姓家多以硬枕为主。
瓷枕的由来而瓷枕也是硬枕的一种,根据河南安阳隋朝的一处墓葬中出土的一件瓷枕模型来看,早在隋朝时期瓷枕就已经存在了,在唐宋时期尤其流行。
起初瓷枕在隋朝时期只是作为一种陪葬品,后来才被用作寝具和诊脉器具。唐宋时期随着陶瓷技术的不断发展,瓷枕渐渐成为了古人的床上寝具。
唐宋时期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中,有好多关于瓷枕的记载。宋代诗人张耒就曾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中曾写道:“巩人作瓷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鲜明地体现出了瓷枕的妙用。
特别是在宋朝的时候,制瓷业的发展一度达到了顶峰,瓷枕也一度盛极一时。瓷枕的造型也被古人做出了花样,瓷枕的常见形制主要有长方形、花瓣形、椭圆形等等,古人甚至还会在瓷枕上刻各式各样的文字,来表达不同的含义。
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瓷枕上就题有《小桃红》曲一首:“幸缝佳诞笑声喧,喜贺今辰宴。馥郁响香小庭院,画楼前,祥云冉冉分明现,南极老人手持诏,寿赐一千年”。此曲便表达了对于枕此枕入睡的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上海博物馆有一个仕女枕,枕上的字样是将《枫桥夜泊》中的名句改写为了“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夫对愁眠”,生动的再现了渔夫打不到鱼的情景。
宋代所出土的瓷枕中最为精致的便是来自磁州窑的“张大家枕”,其表面为黑白纹路,为八方形状,表面以黑色线条作为纹饰。但这个瓷枕上最为亮眼的装饰,还要属上面的题诗,这表现了宋代文人与世无争、喜好舞文弄墨的艺术境界。直到明清时期才出现了更加适合制作枕头的材料,瓷枕才被其他枕头所取代。瓷枕主要是为了方便女人说到瓷枕,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用来夏日消暑,这无论对于男人女人都适用。因为古时候无论男子还是女子他们的头发都比较长。特别是对于头发更长的女子来说,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不可以随便断发。长发并不好度过炎炎夏日,瓷枕这时就派上用场了。瓷枕表面的材质是釉,枕着它睡觉会有清凉之感,让人们在炎热的夏日入眠之时,可以舒服一些。当然古人睡觉喜欢用瓷枕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为了方便女人。古代女子的妆发都很复杂,她们都要盘着极其复杂的发髻。
古代女子,特别是普通人家的女子,每日都有干不完的活,根本就没有很多时间用在梳发髻上,而瓷枕的硬度刚刚好方便女子保持发型,即使一觉过后,她们的发型不会受到什么影响,睡醒之后只要稍加整理,便可以拥有一个完美的发型。
大家可能还有个疑惑那便是古人枕着又高又硬的瓷枕,难道不会难受吗?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做过相关的研究。其实枕材质较硬的枕头,对于人的颈椎是有好处的,瓷枕的使用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还会让人的颈椎处于一个更加放松的状态。一个小小的瓷枕,既可以消暑,又可以保持发髻,还对身体有好处,可谓是一举多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