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春雨润春苗财经眼财税金融加力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05/5429169.html
“烟暖土膏民气动,一犁新雨破春耕。”眼下,从南到北,各地陆续进入春管春耕时节。为购买种子、化肥、农机提供支持,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链建设提供助力……春耕繁忙中,一场场金融“春雨”滋养春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今年以来,金融机构配合春耕的节奏和步伐,创新产品、优化服务,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好收成打下好基础。创新产品,满足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鲜嫩的新叶抽条生长,胶东大地迎来了小麦返青期。正值追肥浇水的关键期,在青岛平度市古岘镇的小麦田里,却看不到太多农民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无人机嗡嗡作业的场景。它们轻巧起飞,有条不紊地洒下细密水汽,均匀播洒着水肥和除草剂。正在田间操纵无人机的青岛智慧农仓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崔林说:“多亏了农行万元的‘琴岛托管贷’,我们采购了无人机、喷灌机等多种农机设备,为春耕增添‘精兵强将’。”崔林坦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资金占用量大,以前合作社买不起,只能租来用,影响服务规模和利润,而今“托管贷”为企业发展松了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出现,将细碎的农田集中起来连片管理,实现更有效率的耕种。为了适应这种新变化,我们针对托管企业的需求推出了新的贷款品种。”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市分行副行长孙鹏告诉记者,不少托管企业是中小微经营主体,往往缺乏房产等抵押物,“托管贷”创新机制,将企业已经签订的托管协议纳入授信依据,解决企业抵押难题。“相对普通贷款,‘托管贷’额度大、门槛低,为我们采购更多农机、扩大托管服务添了底气。”崔林说,有了更多资金支持,今年春耕期间,合作社服务区域已经遍布山东省,并开始向周边省市延伸,受托管理的农田面积已约有15万亩。今年春耕期间,通过创新抵押物,金融机构为农民和相关的经营主体量身定制更多特色涉农信贷产品。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具、农作物种子经营权等一系列新型抵押物涌现,助力破解“三农”金融抵押担保难题。“我们推动辖内主要涉农机构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抵押产品,创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房、农业‘标准地’使用权和农业设施产权抵押贷款,推进盘活农民资产,提高授信额度。”浙江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春耕备耕期间,要帮助更多农民将“资产”变“资金”。不仅抵押物创新层出不穷,“跨界”融合也发挥更大合力。春耕期间,越来越多的地方引入政策性的担保公司或者借助农业保险保单,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增信,通过银担合作、银保合作等模式融合农村金融服务资源,进一步拓宽他们的融资渠道。随着“滴答”一声手机短信提醒,一笔20万元的“共富e贷”成功发放到浙江富阳水稻种植大户陈里鹏的手中。“不用抵押担保,只要连续两年投保农业保险,我们后台数据模型就能测算出你的贷款额度。”在农行杭州富阳支行客户经理的指导下,陈里鹏今春的种苗款有了着落。近年来,在各项政策支持下,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入“三农”领域。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年末,我国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9.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年末高3.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22万亿元,同比多增1.65万亿元。“要让不断增长的涉农投入真正灌溉到田间地头、真正用到农民身上,还要从农民、涉农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出发,进一步加快涉农金融产品创新,满足他们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孙鹏表示。优化服务,让更多金融活水触达“最后一公里”3月21日傍晚时分,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的仙居农商银行客户经理朱进荣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提前电话约好了!”朱进荣和两名同事驾车来到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福琴农场,与农场主人王福琴展开了一场“共富夜访”。“一共多少亩山林?”“今年准备扩大多少种植面积?”“买化肥买果苗还差多少钱?”朱进荣一一记下客户需求,并很快给出了贷款方案:“可以申请我们的‘丰收杨梅贷’产品,而且如果开立对公账户,贷款利率还能更优惠。”“贷款资金不是讨来的、跑来的,而是自己送上门来的。”享受了上门服务的仙居县杨丰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方平赞叹不已,“我们在夜访时提出了贷款需求,仙居农商银行第一时间就通过‘强村共富贷’为我们村的杨枫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授信万元。”“杨丰山梯田是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早稻马上就要开始播种了!”周方平指着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千亩高山梯田说。面对即将到来的农忙,他心里却很踏实,万元“强村共富贷”到账后,春耕需要的种子、化肥、机耕设备已经购置完毕,“整装待发”。为啥要在晚上走访?仙居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潘宏强为记者解惑:“白天农户们都在忙农活,我们的客户经理也有其他工作要做,所以通过‘共富夜访’到村入户,完善客户信息、收集客户需求、跟进产品服务。”春耕时节,繁忙的不仅是农民,还有无数深入农村末梢的涉农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他们用辛勤脚步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更多金融服务进村、入户、到田。“信息不对称是阻碍农村金融服务触达‘最后一公里’的一大障碍,没有家庭信息和经营数据,金融机构就无法为农户授信、提供相应金融服务。”浙江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信息只能靠基层网点的工作人员“跑”出来。为了更好地支持春耕,以及系统性地解决农村金融服务向下延伸的问题,今年浙江还将积极探索“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这一模式是指涉农机构人员采集农户授信信息后,对各类资产逐一估值,编制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基于农户家庭净资产,统筹考量家庭年收入等资信信息和村两委公议授信情况,作为为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授信依据。“在农民普遍缺乏抵押物的情况下,该模式使农户家庭资产可计量、可估值、可融资。”该负责人介绍,今年力争全省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建档覆盖面超50%。农时不等人,春耕期间,金融服务在不断拓展服务半径的同时,还努力提升响应速度。为了更好满足短、频、急的春耕备耕资金需求,各地金融机构纷纷加快涉农贷款投放。“开春后,因为资金短缺,扩大小麦种植规模的计划一时没能启动。”江苏溧河洼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着一家集休闲观光农业和种植加工为一体的家庭农场,公司总经理魏雨桐说,江苏泗洪农商银行了解到企业的这一需求后,立即开通春耕信贷专用“绿色通道”,为企业综合授信万元,年利率为4.%,解决了企业春耕备耕资金难题。江苏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春耕备耕期间,江苏银保监局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强限时服务考核,同时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的金融科技手段,优化风控模型系统和审批流程,通过电子钱包、手机银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958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