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锋贵州银凤钗头斩获金奖背后天眼

当李娜走向领奖台时,颁奖的领导对她说,“你就是贵州的参赛选手吗?非常不容易,恭喜杀出重围。”李娜说,这个问题和恭喜之外的玄外之音是意外。   在这场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大四学生李娜和她的团队——以“银凤钗头”的项目,在和所院校同场竞技中斩获金奖,他们也是贵州省唯一一个民办院校项目进入国赛的高校。   他们的此番获奖,实现了贵州省这一领域金奖零的突破。交锋的背后,是人们对民办院校的偏见及其自我击破偏见的正向抗衡。

颁奖仪式上的合影

杭州赛场   确认排名后,7个小伙伴紧紧相拥,团队成员哭了,李娜也哭了。   10月13日8点,交锋开始。   这场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准时拉开帷幕。包括李娜团队所在的小组在内,共有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19个参赛团队,进入这场庞大的交锋阵营。

比赛场内

李娜团队的参赛序号是5号。   她很快调整好情绪,目光坚定得像个战士出征一样。这次舞台上的表演是综合能力的比拼,而每一个环节严丝合缝的呈现,则是决战胜负的关键。   她开始用苗语向评委们问好。   同时,她在心里不断默念:要更稳,要慢。面对强大的对手,同伴和指导老师前一晚的心理暗示,也成了此刻最强的镇定剂。

“5是幸运号,上上签。”李娜说。   这是她花了一个晚上,来适应的自我舒压方式。在团队成员的心理暗示、以及背水一战的心态加持下,顷刻间,仿佛每个细胞都被灌入了强大的力量。   开场的自我介绍,她的语速和表情都拿捏得当。   她明白,第一印象,往往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路演是以陈述和答辩的形式呈现,时间是15分钟。在产品环节,需要对展示的产品进行讲解。李娜说,这对现场的应对能力和逻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自乱阵脚,就没戏了。

杭州合影

2分钟后,她的心跳逐渐平复。   她开始像和朋友分享交流自己的宝藏一样,在和评委的一问一答间,流利的讲述让在场评委几次欲举手鼓掌。   在路演环节,李娜需要一手拿话筒,一手拿电筒,而团队中的一人需要陪同上台配合她。这个环节,很考验团队的合作能力。此前日复一日的练习,团队中的每个人,早将每一个细节背的滚瓜烂熟。   “每到一个关键点,我的小伙伴就点头示意,现场评委的情绪也跟着被调动起来。很幸运,比赛当天我超常发挥,答辩过程非常流畅。”   15分钟路演结束后,台下评委纷纷点头赞许。

文世美和李娜在现场彼此鼓励

比赛的前一夜,李娜3点才睡。他们调好闹钟,每间隔半小时就起来做一次演练。团队成员文世梅回忆,“天亮帮李娜化好妆后,转身她就哭了。   尽管尽力掩饰紧张,但还是被细心的李娜发现。上台前,她轻拍我的肩膀说了一句话:”师妹,别担心,我们一定会赢。”   “当面对比你更强的对手时,唯一的办法,就是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李娜说。   当天,浙江大学排在他们前面表演,并拿到了全场最高分。

小伙伴们在观摩室里等待比赛结果

“等待结果的时刻最为最煎熬。观摩室里,团队成员紧盯屏幕,生怕有一点点的意外,直到最后一个项目播报结束。   成绩出来了,全场第五。(第五即为金奖)   确认排名后,7个小伙伴紧紧相拥,团队成员哭了,李娜也哭了。   此前,她一直隐忍着。   7个年轻人   那么多高校朝圣般去参加大赛,真正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冠军,还是金奖?   比赛前一夜,在酒店房间里,李娜和团队的演练并不流畅。同伴们都焦躁不安,李娜更是坐立不安。面对大家的期待,她只能一遍一遍反复模拟。“学不会游泳,没事,别人花10天,我们可以花半年,有一种天才,叫勤奋。”   “比赛前一星期,大家几乎都没怎么睡觉。但当她进入赛场那一刻,我们所有人心中的火苗都升起来了。”团队成员杨秀果说。

比赛前一夜,团队成员在酒店讨论现场

李娜是黔东南西江控拜村人。   她的家乡,是中国银釵第一村。她从小就耳濡目染银饰制作工艺,到贵阳上大学后,她很快熟知互联网营销模式,并渴将村子里的银饰走出大山。   从大二开始,她就开始尝试借助互联网,以淘宝等销售方式让家乡的传统技艺走向城市。在大学3年里,她已经靠销售家乡的银饰,赚取在学校的生活开支。

事实上,真正让“银凤钗头”项目成功立项,并获得金奖,“伯乐”却是他们的副校长—黄玮。   “年,我们第一次组建参赛团队,并申请参加比赛。而在此之前,我们一直以为这种全国性的大赛,只有院校,双一流的高校才可以参与。”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副校长黄玮说,当他们获知所有高校都可以同台竞技时,她觉得机会来了。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比拼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黄玮决定,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避开相对较弱的高科技项目,转向挖掘贵州灿烂的民族文化。   年5月29日,由学校牵头,将李娜团队的项目成立了“银凤釵头”文化创意公司。她鼓励学生,要做产品体系。

创业团队调研路上

得到学校的鼓励和支持后,李娜就开始组建团队。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其中有学设计专业的,电子商务专业的。李娜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自专业领域的特长。   7个年轻人,就这样开启了他们的校园创新创业之梦。   年9月,“银凤钗头”项目第一次代表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参加了第四届贵州省的省赛,并获得金奖。   最开始,大家的激情并不高。学校因此开会讨论,并决定由校长直接分管,再搭配专业的指导教师,每个学员都有相应的指导教师。

杭州合影留念

截至今年9月,该校共孵化大学生创业项,在贵州省举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勇夺3枚金奖,竞赛成绩领跑全省民办高校。   我们的学生虽然不是研究型人才,但为啥不能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呢?黄玮以这样的方式给自己打气,给学生鼓劲。   早在他们前往浙江前,在动员大会上,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说的“希望各高校努力,有零的突破。”这句话,也给了他们满满的动力。   此前,贵州连续四年都没有取得金奖。   而邻省的云南,四川,广西都已获得过金奖。   “要竭尽全力,一定要给贵州争光。”在上飞机后,黄校长还不断给我们团队叮嘱。杨秀果说。

黄玮副校长和参赛团队在杭州的合影

“十年磨一剑,成绩在贵州地区看来尚算优秀,但在我心中五味杂陈。欣喜于我们历经两年复活赛炼狱终成正果,实现我省高校在这个大赛上金奖零的突破。”黄玮说。   黄玮认为,五年过去,互联网+大赛已经完成理念更新和技术迭代,聚变成今天各高校集全省全校资源资本之力打造的航母会战,落后就要挨打,失语就要挨骂。她认为,这次参赛看到了贵州和其他地区的差距。   那么多高校朝圣般去参加大赛,真正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冠军,还是金奖?   “获奖只是一个目标,更重要的是举办大赛的价值和我们奋斗坚守的意义。而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黄玮如是说。   破茧   “是他们的突破,让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感受到一种自信和底气。”   回归平静后,李娜觉得,坚持攀登的过程,远比成为“英雄”更重要。实际上,团队的其他成员,亦如此认为。

团队成员平时在学校的工作状态

7点起床,11点睡觉,没有懒觉,没有游戏,甚至没有最浪漫的大学恋爱。备战比赛的时光,杨秀果都是在宿舍和工作室两点一线度过的。   他负责设计工作,项目的海报,PPT等都由他负责。“这样充实的生活让我的大学生活没有被浪费。”杨秀果说。但此前,他却很内向。   团队成员文世梅,今年大三,这次也去了参赛现场,她负责后勤工作。不爱说话,爱哭,玻璃心,是同学们过去对她的评价。

杭州合影

但自从加入这个团队后,这个自卑的小姑娘就一步步蜕变。   “比赛结束返回贵阳时,看到学校和教育厅的领导在机场迎接我们,特别感动。”文世梅说。这是她大学生涯中,做的颇有价值的一件事。   年,“银凤钗头”项目立项,李娜带领团队成员到家乡控拜村调研,收集整理大量的苗族银饰图样,并与时尚相结合,致力于寻找知识群体的表达文化。   此外,“银凤钗头”先后要经过30多道工序,余次的锤錾、錾刻、镌镂,余次锻打,铸炼、锤打、拉丝、搓丝、指丝、镶嵌加固、洗涤等所有操作工序全部记录下来,形成统一标准的苗族银饰制作流程。

但传统的商业模式都是家庭式、作坊式的运营。而他们要采用漏斗式价值筛选模式,运用互联网思维的吸引力法则,在传统的基础上搭建一个中间环节,一端连接着传统的手工艺人,一端连接着销售平台,并通过互联网营销,利用内容营销,品牌IP故事的输出,专题搭建,对接好产销渠道。从而有效打通整条非遗产业链。   在产品理念方面,他们坚持慢工出细活。而在销售方面,他们将线上和线下全部打通,与直播平台合作,利用直播kol,(类似网红带货)进行销售。线下,在西江,如今已有了实体店和加盟店。   这次在杭州,李娜还代表贵州队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获奖后,学弟学妹们纷纷给团队留言,“是他们的突破,让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感受到一种自信和底气。”   “未来,我们想把项目继续做大做强,打造贵州的一张名片,也希望有梦想,有情怀的人能够加入到双创中来。”李娜说,找准自己的定位很关键,与高手过招,往往能激发出更大的上升空间。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何永利

编辑任诗音

编审晏海艳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98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