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北中考化学填空题推断题简要

在中考理科综合试卷中,化学填空题、推断题虽然也像前面的的选择题那样比较侧重对化学基础知识内容的考查,但相比于前面的选择题来说,化学填空题、推断题则更注重考查考生的主观性以及对化学知识的基本应用能力。

接下来,我们共同分析一下今年河北中考理科综合试卷中的化学填空题以及推断题。

化学填空题

第29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些,跟现代农业紧密相关。

蚕丝既然由动物身体上得来,那么蚕丝当然属于天然纤维。而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那么大家可用鉴别蛋白质的方法,来区分蚕丝和纯棉,即在点燃后闻气味——若能够闻到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该物质为蚕丝,否则该物质为纯棉。

第二问也比较简单,结合七年级所学过的生物知识可知,血液中含有的血红蛋白含有铁元素,那么在这些元素中,当然是铁元素Fe能够预防贫血。

第三问考查考生对不同肥料作用的鉴别,这也是很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容易忽略的知识点。大家要注意把握关键词汇“叶子生长茂盛、叶色浓绿”,能够起到这样功效的肥料,当然是氮肥。

第四问问道,在光合作用中,什么能量转化为化学能?很多考生在答题卡上答的是“光能”,甚至有些考生因答“光能”而丢分。此时大家不妨这样想:光能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太阳来。因此,此处若填写“太阳能”才是最佳答案,比之前的答案“光能”更全面、更令人信服。

第30题通过甲、乙两个实验,来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相关细节以及化学知识原理的掌握。

甲实验

很显然,这是一个“过滤实验”,用于把固体物质与液体物质分离,得到相对纯净的液体物质。仪器a的名称大家普遍不陌生,为漏斗。

正常情况下,过滤后所得到的液体并不是浑浊的。而在这个实验中,却得到了浑浊的液体。而至于其中的原因,可能性不仅只有一种,大家只需要写出其中一种即可,但必须要保证其合理性,例如“玻璃棒把滤纸捅破”或“漏斗内液体最高面超过滤纸最高端”。

乙实验

从图中可看出,这个实验通过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来验证金属活动性次序。

在进行实验前,需要打磨铝丝,当然是因为铝丝在空气中会发生氧化而形成一层氧化铝薄膜,而实验前的打磨过程,正是为了除去铝丝表面的那层氧化铝薄膜,从而避免对后续实验过程、实验现象产生干扰影响。

在这个实验的步骤1,把铜丝插入了硝酸银溶液中,由于Cu的金属活动性强于Ag,那么Cu一定置换出硝酸银溶液中的银元素,进而生成金属Ag和硝酸铜溶液。由于在实验中Cu过量(插入铜丝则代表Cu过量,下面步骤2也是一样),因此溶液中的硝酸银会全部反应完毕,全部转化为硝酸铜溶液。

在步骤2,则不再用铜丝,而是直接用上一步反应后生成的溶液,即硝酸铜溶液。因此在这一步骤发生的反应,为铝丝与硝酸铜溶液所发生的反应。由于Al的金属活动性次序强于Cu,那么Al一定会置换出硝酸铜溶液中的Cu,生成金属Cu和硝酸铝溶液。而在铝丝表面所发生的现象,则是生成了金属Cu,描述成现象则是“有红色固体生成”(注意在描述现象时只能提到颜色、物态,而不能提到物质名称)。

对于该实验的设计依据,大家写出的答案则一定要体现出本实验的“本质特征”——金属活动性次序为Al﹥Cu﹥Ag。并且还要在答案中体现出“从试管中、金属丝表面均能够观察到明显现象”这一点。

推断题

第31题是一道化学推断题,与大家平时所练习的推断题不同的是,这道推断题与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紧密相关。但大家仍然没必要把它想得太过于复杂,仍然要有信心从题中找到突破口。

首先,大家应把反应关系图示抄在草稿纸上,之后再从题中一点点找到解题突破口。大家可初步确定出几种物质:

1、左上角的“混合性气体”,既然二氧化碳含量较高,那么考生在推断的过程中,可基本上认定为该成分为“二氧化碳气体”,毕竟这是一个“先固定二氧化碳气体再通过一连串反应来制出纯净气体”的过程,所以左上角中的混合性气体只需考虑二氧化碳,而不需要考虑其他杂质。

2、物质C为常见溶剂,由此可得到物质C为水。

3、反应后得到的物质F需要储存、利用,既然第一句实验目的中已经体现出“该实验是为了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那么实验的最后产物F为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在第一问中,固态的物质F当然是干冰。

之后,大家再从反应4、反应3中寻找突破口。大家可发现,反应4为水参加的化合反应,反应3为生成二氧化碳的分解反应,且这两个反应都牵连到了同一个物质G。由此大家可这样想:物质G到底是什么?G既可与水发生化合反应,又可成为分解反应的产物,由此大家可直接想到水与CaO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以及碳酸钙分解生成CaO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由此推断出,物质G为CaO,D物质为氢氧化钙,E物质为碳酸钙。

而至于D物质的用途,则并不唯一,既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也可以作为石板用于建筑工地场合。

而和D物质反应的物质B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才能生成碳酸钙沉淀),那么,B一定是可溶性碳酸盐,这时大家可推断出物质B为碳酸钠溶液,因此反应2的基本类型为复分解反应。且反应后生成的物质A为NaOH,放到反应1中恰好能够成为固定二氧化碳的物质,并生成B物质碳酸钠。到了这一步,大家可基本上确定之前的推断、猜测是正确的。所以,反应1为NaOH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水,写方程式时要注意两边配平。

推断方法2

有些考生也把反应1作为解题突破口,按照这样的思路,考生可这样想:在反应1中,二氧化碳与什么物质反应后会生成水?二氧化碳属于非金属氧化物,而反应1则正是“固定二氧化碳”的过程,因此反应正需要“碱性溶液”来作为必不可少的反应物,由此判断出物质A为碱溶液NaOH,生成的物质B为碳酸钠溶液。

而在反应2中,碳酸钠溶液与什么反应后会生成A物质NaOH?当然,反应2为复分解反应,碳酸钠溶液则需要通过与氢氧化钙反应后,才能够生成碳酸钙沉淀,进而促使反应2发生。因此可推断出,物质D为氢氧化钙,E物质为碳酸钙沉淀。通过此方法来进行推断,也比较合理,值得借鉴。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40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