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说全球变暖不一定都是坏事,也有好处

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任何事物及其发展变化,都没有绝对性,因此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好还是坏,都不能完全地以“是”或者“否”来进行确认。正是由于变化本身带来的正向作用和反向作用带来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我们从影响所引发结果的正向还是负向占比的多少或者轻重,来判断这种变化是积极的还是不利的。

多年来科学家们对全球气温的变化,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和纵向对比研究,已经确认了全球逐渐变暖的整体趋势,这也成为了目前这一研究领域的主流声音。有些质疑者从大的时间尺度认为全球气温的升高和降低,是具有历史周期性的,目前正处于缓慢上升阶段,从而否认是由人类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引发全球变暖的结论。还有些中立的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对地球的影响并非一无是处,相反还可能具有积极的作用。那么,全球变暖真的只是自然规律吗?对地球生态环境也具有有利的方面吗?带着这两个方面的大问题,我简要进行一下分析,供大家参考。

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趋势

从温度具体数值上看:以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的观测数据为依据,我们通过计算每年平均气温与上一年度平均值的差值,绘制出平均气温变化幅度图,可以明显看出三个阶段:一是从年到年,全球平均气温的距平变化基本处于0的上下浮动范围,整体气温比较平稳。二是从年到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范围基本上处于0.1-0.5之间,表明平均气温有缓慢上升变化趋势。三是从年到现在,平均气温距平变化范围已经达到了0.5-1.2,而且越往后的年份,其增幅速率就越快。

从温度波动方面来看:可以通过具体数值代入到小波函数的表达式,来确定一段时间内气温变化的波动是否能够引发气候突变点,其判断依据是通过5年气温距平滑动平均序列的信噪比与1进行比较,当大于1时,就可认为出现是一个气候突变点。当小波系数极值越大时,则振动越强烈,说明受到的干扰也越强。有研究者根据这一原理,对从年开始的全球气温波动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年之前,全球气温波动总体较小,总体处于温度缓慢上长和下降的波动相继叠加状态,而年之后,全球平均气温明显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特别是年之后这种波动上升的趋势更加明显,而且北半球要比南半球要明显。

全球气温变化的历史周期

这个是和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不同位置所引起的,太阳系整体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动,运转周期长达2.5亿年,而在运转过程中,太阳系在银河系的相对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太阳系周围星体密度的变化,在万有引力环境呈现巨大变化时,太阳本身的辐射强度相应出现变化,从而引起引力波动,使得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发生一定程度地改变,继而影响着行星接收太阳辐射的强度。

比如,当太阳系围绕着银心运行,当运动到星体密度比较大的区域时,其它星体对太阳系的引力环境发生干扰,使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向心力发生减弱,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变大,同时更多的星际物质也会对一部分的太阳光线进行吸收,进一步减少了行星获取太阳辐射能的数量,因而行星表面的平均温度就会下降。与此相反,当运动到星体密度比较小的区域时,行星表面的平均温度就会上升。只不过这种变化,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来说实在是非常漫长,根本不可能感受出来。

那么,对比地球上出现的几次大冰期,比如有历史记载的震旦大冰期、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以及相关的地质勘探和天文观测数据综合分析,其每次出现的时间间隔,也基本上保持在2-3亿年,可以看出,这个时间周期与太阳系围绕银心运转的周期大致相同。在每次大冰期的间隔时间内,地球会呈现平均气温缓慢上升然后又缓慢下降的波动趋势。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全球气温有可能随着太阳系在银河系中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但是这个过程异常的漫长,要以亿年的时间来计,而如果将每个周期内的全球平均气温再进行细分的话,那么,以完成一个极高气温和极低气温转换所需时间为5万年计算,那么平均年的气温变化幅度也不会超过0.5摄氏度。而对比从年到现在不到年的时间,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提升了1摄氏度以上,而且在两极地区以及北半球的高山地带,增温幅度已经超过2-3摄氏度。这个情况充分说明了,全球平均气温大时间尺度下的周期性变化,与当前的全球气候变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变化趋势并不一致,从形成原理上二者虽然不矛盾,但是全球变暖无疑是在大的历史周期内,在一段小时间尺度上人为活动的影响所致,这一点也可以从近百年来人类使用能源数量和强度方面得到佐证。

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

现在科学家将地球上的6大类气体归为减排范围的温室气体,即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这些气体从分子层面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都属于红外活性分子,具有偶极矩特性,因此对红外线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对于红外线中所携带的红外能量也具有很强的保存能力。虽然水蒸气和臭氧也具有这方面的特性,但是由于它们在空气中具有时空分布变化剧烈的特点,而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总量控制上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没有被列入温室气体减排清单。

由于地球大气层对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削弱性较弱,因此大部分的太阳辐射能量能够穿过大气层到达地表,从而使地球获得输入性能量,成为地球本身内部活动能量的重要输入来源,同时也为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能量来源。在地球接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地球也向外通过热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只不过地球的温度较低,只能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进行,因此,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对于地球长波辐射(主要以红外线的形式)吸收能力就表现了出来,就像给地球盖了一层棉被一样,从而使得地球的热量不会大量散失到宇宙空间中。

当温室气体的含量越多时,这种吸收和保存地球热量的能力就越强,以致于该散发的热量没有散发出去,得与失的平衡被打破,于是造成了地球缓慢升温的现象,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变暖就这样产生了。

全球变暖的弊与利

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消耗量的与日俱增,排放到环境中的温室气体数量也呈持续上升趋势,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已经通过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明显加快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关于全球变暖带来的负面作用,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主要表现在:

冰川融化。带来海平面上升,大量沿海地区陆地被海水淹没,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生存空间将会被无情压缩。全球降水重新分配。一方面造成水汽循环的加剧变化,局部降雨增多,引发洪水、海啸等灾难,另一方面局部降雨减少,蒸发量提高,造成干旱化、沙漠化土地扩张。加剧水资源短缺。由于水汽循环条件的变化以及热量吸收程度的改变,使得地表径流的发源地雪山上的冰雪积累速度赶不上消融的速度,致使河流特别是上游地区的补给出现了不足或者断供的危险,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影响地球碳氧平衡。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增多,将直接使海水酸性提高,大量微生物会逐渐死亡,从而影响了地球的碳氧循环,氧气含量日益减少。而且以微生物为食物的其它生物,都将会受到连锁反应,面临着种群减少甚至灭绝的威胁。生物链严重破坏。本来处于平衡状态的地球各个生物链系统,因为温度的上升,处于相应层面的不同生物,则不可避免地出现生理周期混乱、迁移甚至死亡,继而牵一发而对全身,对处于不同生态位的所有生物而言,都将面临着机体健康、种群数量以及生存的威胁。极端气象事件频发。比如,台风、极端高低温、厄尔尼诺等将成为常态,由此而引发的洪水、干旱、森林大火、泥石流等灾害肯定层出不穷。病毒细菌的肆虐。随着全球冰川的融化,大量被封冻的古老病毒和细菌重新释放到空气中,在适应新环境以及与不同生物种群的接触过程中,将快速地进行演化和变异,从而对动植物包括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产生大规模的流性性疾病。与上面这些波及全球深层次的危害相对比,全球气候变暖有可能带来的局部生物量增多、通航条件的便利、地下能源获取更加容易等这些变化,这些变化估且可以称之为有利的方面,不过这些都是短期的、局部的和不可持续的,对全球变暖的负面作用所引发一系列后果的扭转微乎其微。

总结一下

全球变暖是伴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剧、改变空气组成结构造成温室气候浓度明显增加,所出现的一种全方位、全覆盖的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改变了地球在大时间尺度下的气温周期性变化,使其波动范围超出了地球的整体平衡调节能力,势必引发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虽然全球变暖也有一些积极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这种积极的作用与所造成的负面效果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地球的自我恢复,也不能完全陷入大周期循环的“无为而治”状态,而是要充分重视这个问题并努力加以改变,寻求更加简约低碳的绿色生产生活模式,尽最大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守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46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