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加壹带您走进神奇中药

导读:医加壹,致力于寻找中国好中医搭建全民好中医信息共享平台,让每一位有需要中医的家人朋友都能遇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好中医,同时分享中医前沿思想,让更多喜欢中医的朋友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中医。

中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它们有的是来自深山老林的花花草草,也有深埋地下的珍稀矿物,还有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在大自然的各个角落无所不在,它们属性不同,功效各异,千百年来,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药文化更是因此成为我国医学的宝贵财富,其深厚的底蕴,在国际上享有无法超越的盛名。

打开中药历史的卷轴,神农尝百草,人类真正开始认识探索中药的奥秘,薄荷的清凉,生姜的温热,芥末的辛辣,大黄可致腹泻,瓜蒂可引起呕吐等,在先人的实践及尝试中慢慢形成了中医药文化坚实的基础,随着时空的流传,千年的沉淀,在历代医家不懈的探索、实践中,中药文化的发展不断成熟,《本草纲目》的问世更是成就了划时代的中药文明,它不仅是我们中国的骄傲更是属于人类的共同的健康财富。

中药治病来自于大自然造物的神奇,人与药的天人合一,药之四气五味,属性归经,与人之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天作之合,以自然之物,医自然之人。

药有“寒、热、温、凉”四气之性,病有“寒性、热性”之别,明药之性,辨病之理,对症下药,可药到病除。

寒凉之药,多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之用,温热之品,多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之效,“寒症热之,热症寒之”治病之则,“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之寒症,煎服“紫苏、生姜”温热之药,发汗去寒,药到症消;“疮、发热、红肿疼痛、小便黄色、舌苔发黄”之热症,煎服“金银花、菊花”等寒凉之品,症可得愈。

药之“酸、辛、苦、咸、甘”五味之性,功效各异

辛.有发散、行气、润养等作用,发汗、行气之药物,大多味为辛,某些补养之药,也有辛味;

甘.有滋补、和中、缓急之用,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多数为味甘之性;

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止汗、止渴等之药,多为酸味之性;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

药之五味之性补益人之五脏,《内径》有云:“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人体的生理结构与功能都与五味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药之五味不仅滋养协调五脏,而且可影响到阴阳的盛衰,从阴阳属性上分,气属阳,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薄者为阴中之阳;从五味运动转化而言,辛甘发散属阳,酸苦涌泄属阴,咸味涌泄属阴,淡味渗泄属阳。

另有“药性刚猛”的之品,如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等,但经医者匠心炮制、巧妙配伍,便成为了治病良药,能够迅速纠正人体之偏性。

中药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神奇瑰宝,其运用之道,千变万化,博大精深,非非常之医明其内在奥秘,方有天助之效,时至今日如何充分地探索发掘利用这笔财富为人类健康服务,依然是中医药界永恒的命题。

武汉医加壹温馨提示:药虽天然之品,但不可一知半解而乱用,得当有益而无害,失当有害而无益,非医者而不可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58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