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陵祥畲族银器之畲族民间用银习惯的心理因

畲族民间用银习惯的心理因素

在传统社会里,闽东畲汉族群有明显的“排他”意识。在畲族发展历程中早就存在畲、汉之间的猜忌与戒备,畲族历史歌《盘瓠王歌》里哀怨道:“当今不比当初好,受尽乡村华老(指汉人)欺,一从原先古人礼,多让华老由其欺。”“女人莫嫁华老去,准当爷娘不养你,无情无义是华老,好似小时死去了。”这种畲、汉族群之间的隔阂与互不信任,在畲族迁入闽东后仍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根据赖艳华的研究,作为弱势的畲族会受到恶丐棍徒之类“以弱凌弱”:倘若像金斗量村畲民想展现强势(或许是汉人的理解)却受县衙镇压,汉民还立德政碑来歌颂;在畲族文化精英想通过科考来争取正当的政治地位或权益时,仍需通过官司来了结。由三个事件,也可以看出畲、汉族群之间关系的冲突或矛盾,最主要是源于畲族长期迁徙成“客”,而较强的族群意识又难以让其“客”随“主”便。加上闽东畲族聚居程度和早期隔离居住程度较高,畲、汉之间缺乏频繁而密切的邻里交往,终究在族群认同上存在较大分歧,进而出现畲汉族群之间的大量冲突与矛盾,就算没有冲突时族群之间也表现出相当“冷漠”,这也就导致畲族弱时受欺、强时受压的情状。

银器饰的使用,与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信仰有关,也涉及深层的心理因素。

在我国民间,有银器可以测毒之说。追溯其原因,可能是古代不少帝王将相和豪门权贵,乃至富商巨贾们,在进膳时,每碟菜上都要放置一块银牌。据说,若菜中有毒时,银器一接触就会立即变黑,能够及时发现,可避免食物中毒。据科学家研究证实,银器只有当毒剂中含有硫元素时,才能使银器的表面产生一层黑色的硫化银。古人所指的毒,主要是指剧毒的砒霜,即三氧化二砷。古代的生产技术落后,致使砒霜里都伴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其所含的硫与银接触,就可起化学反应,使银针的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硫化银”。

但银确实是一种天然的杀菌剂。用银碗盛装马奶,不易发酵变质;使用银碗、银盘、银筷吃饭,可以预防食物变质引起的中毒,在盛有水的银花瓶中插花,花可久开不败,枝叶不易腐烂。原因是银离子有极强烈的杀菌作用。实验证明,每升水中,只要含千亿分之二克的银离子,就可使水中的大部分细菌死亡。当人们用银器与

液体食物或水溶液接触时,这些银制品都会往液体食物或水溶液里因此,在龠民中,特别是舍、汉杂居的居民中,一般都备有银释放出少量的银离子。

银制的餐具、酒具、茶具以实现“防人之心不可无”之目的。畲族日用器皿主要有盆、碗、勺、杯等,同样也具有装饰的特点。银匠充分考虑到民闻的欣赏习惯,并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对每件器皿的造型、纹样进行了巧妙的设计,以达到精妙的效果。比如用来为敬酒献茶的银杯银勺,打制得细腻精巧、玲珑剔透,尤其在那薄若纸片、白如雪花的银勺上,或刺或镂的各种花纹和字样,更见其技艺总的说,畲民喜欢银制品,撇开深层心理因素和生活经验因之精湛。银器可以测毒的说法,无疑暗合了某种科学依据。有关研究表明,银制品大致具以下几方面作用:

一、杀菌保质作用。银离子有很强的杀菌、抗菌作用,可以杀灭水中的有害物质、吸附异味,具有净化水质、防腐保鲜的功能;银含有辉银矿、角银矿、自然矿,能延长置放物保质期。因此,用银杯盛放水或饮料不易发酵变酸、变质。

二、辨毒防毒作用。《本草纲目》中记载:“生银,味辛,寒,无毒。”银器饰本身无毒性,但它能与毒性产生化学反应,从而起到辨毒和防毒作用。

三、治疗保健作用:银能安五脏、定心神、镇惊悸、除邪气。长期使用纯银保健杯,对眼结膜炎、肠炎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因为具有杀菌功能,银制品可以防止感染。若皮肤碰伤,将银器贴在伤口上可改善创伤周围组织的微循环,有效地激活并促进组织细胞的生长,加速伤口的愈合,减少疤痕的生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27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