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先照镜子,
欣赏下睡到飞起的秀发;
出门之前再照照镜子,
仔细检查妆容是否精致;
看见路边停着的私家车,
透着窗玻璃也要照个镜子,
看看发型有没有被风吹乱;
吃完饭第一件事还是照镜子,
看脸有没有出油……
可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几乎离不开镜子,那古时候的人们有镜子可照吗?在镜子发明之前,人们又是怎么整理妆容的呢?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镜子的发展史,看古人们有多“爱美”。
1
磨光的青铜镜
我们对古时候镜子的认知大概是从古装剧中的青铜镜开始的。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是多年前齐家文化时代的,它的历史比青铜时代还要早。
在殷商、西周时期青铜镜是皇亲国戚的专用器具,平民百姓无缘享用;至春秋战国时,也仅供贵族使用;直至秦汉以后才逐渐成为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用具。
但是做铜镜这样的想法是如何来的呢?在镜子出现以前,人们都是以水照面,比如下图的吴王夫差鉴,是春秋晚期的盛水容器,人们就通过这样的水面来“照镜子”。
后来大概是哪个天才设计师突发奇想,发现鉴里就算没有水,底部是光滑的,也可以“照镜子”,于是就把这个鉴“拍扁”了,制成了铜镜。
当然,“把鉴拍扁制成铜镜”只是我们对古人开的一个玩笑,其实古代铸镜通常采用的是“范铸法”。
简单来说就是,先用泥捏出你想要的镜子形状、花纹等,经过阴干、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在这个母模外敷一层泥,形成外范,将母模脱离出来,外范同样经过烧制定型。
之后将融化的合金(主要是由铜和锡或银铅等合成)浇注入外范腔内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即为青铜镜成品。
当然,不止我国古代有青铜镜,公元前年,埃及也有用于化妆的古铜镜(是的,那个时候古埃及的贵族们就开始化妆了,但显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化妆)。
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也曾用一种稍凸出的磨光金属盘作镜,其不反光的一面刻有花纹。
最早的镜子是带柄的手镜,到公元1世纪才出现了可以照全身的大镜,中世纪时,手镜在欧洲普遍流行,通常为银制或磨光的青铜镜。
2
镀银的玻璃镜
16世纪发明了圆筒法制造板玻璃,同时发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贴附锡箔的锡汞齐法,金属镜逐渐减少。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制的玻璃镜质量高而负有盛名,那时威尼斯人将亮闪闪的锡箔贴在玻璃面上,然后倒上水银制镜。
水银是液态金属,能够很好地溶解锡,使其变成一种粘稠的银白色液体——锡汞剂。这种锡汞剂本领高强,能够紧紧地粘附在玻璃上,制成玻璃镜。
一段时间内威尼斯几乎垄断了玻璃镜的市场,直到后来法国政府想办法拿到了玻璃镜的制作方法,玻璃镜才慢慢在世界各地普遍使用。
但是这种制作方法的效率低且水银有毒,后来人们对其做了改进。
年,德国化学家J.von莱比格发明化学镀银法,使玻璃镜的应用更加普及。其实化学镀银法就是我们高中化学中学习的银镜反应。
在洗净的试管里倒进一些硝酸银溶液,再加些氨水和氢氧化钠,最后倒进点萄葡糖溶液。这时候你会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原来清澈透明的玻璃试管,忽然变得银光闪闪了。
我们知道,葡萄糖是一种具有还原本领的物质,它能把硝酸银里的银离子还原变成金属银,沉淀在玻璃壁上。除了葡萄糖外,工厂里还常用甲醛、氯化亚铁等作为还原剂。为了使镜子耐用,通常在镀银之后,还在后面刷上一层红色的保护漆,这样银层就不易剥落了。
我国则是在明代传入玻璃镜,清代乾隆以后玻璃镜才逐渐普及。
3
现在的镜子
近年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镜子背面是镀铝的。制造铝镜的方法是在真空中使铝蒸发,铝蒸气凝结在玻璃面上,成为一层薄薄的铝膜,同样也可以起到反射的作用。铝的价格比较便宜,且制作方法也较简单,所以“铝镜”就慢慢流行开来。
如今,我们生活中还经常看到一种“神奇”的镜子,从一面看上去是镜子,而另一面看到的却是透明的玻璃,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奥秘就在于用特殊方法,在玻璃上镀上一层极薄的银。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没想到,原来生活中每天使用却又不被人们在意的镜子,竟有着如此漫长的历史,从最开始的青铜镜到后来的“银镜”、“铝镜”、双面镜等。但是论颜值,小编私心觉得还是以前的青铜镜更好看啊~